首页

搜索 繁体
请收藏本站网址:www.ruochuxs.com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出版书) 第3节(2 / 3)

目的。这种圂厕至今还流行于陕南、四川等部分地区。但圂厕也有一个弊端,就是猪食用人类粪便可能会引发寄生虫病。

古代还流行一种便携式的如厕器具,因其形状似老虎,所以叫作虎子,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夜壶。至于为何以虎为器形,说法比较多。有的认为这是古人表示对老虎的厌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和汉朝名将李广有关——据《西京杂记》记载,李广打猎射死一只老虎,便“铸铜像其形为溲器,示厌辱也”。但现存最早的虎子是战国时期墓葬出土的,这说明虎子的出现远在李广之前。

△东汉越窑褐釉虎子(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虎子极大方便了古人如厕,这说明古人也很懒,晚上也不愿意到屋外面上厕所。不光男人可以用虎子,古代也有女用虎子,这种虎子口部偏大,口部上方还有一个盘子形状的外延,防止尿到外面。

到了唐朝,由于开国皇帝李渊的爷爷叫李虎,而古人讲究避尊者讳,怎么能把开国皇帝爷爷的名字用在如厕的器具上呢?于是,“虎子”就改名为“马子”。古人对马子的要求也随之变高,不光要能用来装尿,还要能装粪便,所以马子的形制也加大了,变成了桶形,“马桶”因而诞生。

马桶一经发明,广受城市居民喜爱,以其占地小、味道轻、方便清理等优点成为城市居民居家必备之物。古人也讲究环保,马桶装满了,是不可以随处倾倒的,必须由专门的人来收。这种城市里专门收集运输粪便的职业,在唐宋时叫作“倾脚工”。他们挨家挨户收集粪便,并将其运送到城市周边的农村贩卖,获利颇丰。唐朝有个叫罗会的人以收粪为业,竟然成为富豪。《朝野佥载》载:“(罗)会世副其业,家财巨万。”由此看来,掏粪工在唐朝还是个高薪职业。

到了南宋,粪便收集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还有人还为了争夺收粪市场而进行诉讼。

明清时期,北京城内从事粪便清运职业的人被称为“粪夫”。他们将收集到的粪便运到郊外的“粪厂”,粪厂会将粪便晾晒成肥料卖给农民来获利。生活在不同区域的居民,产生的粪便是不一样的,其价值也不同。比如富人区吃得好,粪便质量高,肥力足,能卖上好价钱。因此,粪夫们经常为了争夺“高端市场”而发生争斗。到了清朝初年,粪夫们商议划定了专属工作区域,并签字画押,不得越界收粪。这种固定的收粪区域和收粪路线,被称为“粪道”,这是一种特殊的“特许经营权”,还可以转让买卖。其他城市的情况也是如此,例如上海的粪夫绰号“倒老爷”。

直到近代普及抽水马桶后,粪夫的职业才慢慢消失。厕所的进步,是衡量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尺度。一部厕所的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史。

03 古人上厕所用什么

上一篇讲了古代的厕所什么样,这一篇继续聊重口味的话题,讲讲古人上完厕所用什么擦屁屁。

先放眼海外,看看其他古文明的人们用什么擦屁股。据说罗马帝国时就已经有了公厕,公厕内的擦屁屁材料是海绵。古罗马人将海绵绑在棍子的一端,沾湿后用来擦屁股。擦完后,将棍子插入一个专门的水槽中浸泡海绵,水槽里盛有高浓度的盐水。盐水洗屁屁,有消毒杀菌的功效,倒也挺科学。只是大家共用一块海绵,不知会不会有交叉传染疾病的危险。

△古代罗马人的厕所(想象图)

我们再将视角转回国内。今天人们上完厕所都用纸巾擦屁股,可造纸术是汉代才改进并推广的。即使是汉朝以后,中原文明也比较爱惜纸,认为那是文化用品,有了纸后很长时间里也没舍得用来擦屁股。直到元朝,蒙古族人入主中原,人们才开始普遍用纸擦屁股。可那时候的纸张想必没有今天的纸巾这般柔软,所以使用前得反复揉搓软化。说到这儿,王老师想起了电视剧《我爱我家》中的“金刚砂”牌手纸,老傅同志每次使用前,都得至少做10分钟的软化处理。元朝时也如此,据《元史·列传第三·后妃二》记载,“裕宗徽仁裕圣皇后”当太子妃的时候对婆婆“昭睿顺圣皇后”非常孝顺,婆婆上厕所擦屁股之前,她都会用自己的脸试试卫生纸的柔软度,柔软度够了才给婆婆用。明清两朝也继续使用纸张来擦屁股。小说《红楼梦》里,刘姥姥在大观园上厕所之前就找丫环要了纸。

那元朝之前古人用什么擦屁屁呢?答案是“厕筹”,又叫“搅屎棍”。这是一种二十多厘米长的条形木片或竹片,古人如厕后就用这个东西解决,具体使用方法,可能和“用木勺吃冰激凌”的操作差不多。中国人用厕筹的最早记载见于三国时代。有学者考证,厕筹应该是东汉时随着佛教戒律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后来又传到了日本。古代日本也用厕筹,近年来还有出土文物。

厕筹出现之前,古人用啥呢?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毕竟古人对这种事情也羞于记载。但是我们可以合理猜测。新中国成立后一些贫穷的农村,人们上厕所还有的用树叶、秸秆、卵石,甚至土块。对比一下,汉朝以前的人上厕所可能就用这些。估计那时候人们得痔疮的概率一定很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