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以:……宫中贵妃一人,曾是军官之妻也,因庆吊入禁闼,帝频私之,其夫则构罪杀之,勒令入宫,年将三十,色亦不美,而宠遇为最,其父兄赏赐累钜万,仍册封东宫正后,定日硒今月二十日也。”3“十九日庚寅……金汝辉来谒,又问阙中事,答以:东宫皇后明日定以寡妇贵妃册封。”4虽然《汤若望传》与《燕途纪行》中所记载的内容不可尽信,但是在复数史料均有提及的前提下,目前认为孝献皇后可能的确原嫁某氏,并在原夫去世之后,以再醮的身份被世祖纳入后宫。
关于孝献皇后入宫的时间也不可确知。世祖为孝献皇后所写《行状》内只说“年十八,以德选入掖廷”,并未提及具体时间。顺治十三年八月时将其诏封为贤妃,如《行状》所说,只是“声誉日闻”5之后的结果,而并非其入宫之时间。杨珍根据孝献皇后之父鄂硕的待遇变化,推论孝献皇后入宫应在顺治十三年三月之前。6
——————————
1关于第二种说法的驳斥,可参见杨珍:《董鄂妃的来历及董鄂妃之死》,《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年第1期。
2[德]魏特撰,杨丙辰译:《汤若望传》,台北: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323页。
3[朝鲜]麟坪大君李泊:《燕途纪行》,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第22册 ,第157页。
4[朝鲜]麟坪大君李滔:《燕途纪行》,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第22册 ,第134—139页。
5《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行状》,民国七年仁和吴昌绶双照楼刻本,国家图书馆藏,第1页a。
6杨珍:《董鄂妃的来历及董鄂妃之死》,《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年第1期。
[宫廷生活]
根据世祖为孝献皇后所写《行状》记载,孝献皇后“聪颖过人,及长娴女工,修谨自饬,进止有序,有母仪之度,姻党称之”。入宫之后,“婉静循礼,声誉日闻,为圣母皇太后所嘉誉”1,故而诏晋为贤妃,并且在一个月之后又诏晋为皇贵妃。在孝献皇后被诏封贤妃的时候,顺治朝后宫正在试行“东宫皇妃”“西宫皇妃”的二妃制,当时“东宫皇妃”原定为定南武壮王孔有德之女孔四贞,而孝献皇后可能原拟封为“西宫皇妃”。但是随着后来“东宫皇妃”孔四页因故未能进入世祖后宫,二妃制被废弃,转而被封为“贤妃”,满文作“hifei”
在世祖的记述中,孝献皇后“性孝敬,知大体。其于上下,能谦抑惠爱,不以贵自矜”。孝顺孝庄文皇后,“皇太后良安之,自非后在侧,不乐也”。亦尊重爱戴孝惠章皇后,“事今后(孝惠章皇后)亦如母,晨夕侯兴居,视饮食,服饰曲体罔不悉”。在政治上,劝世祖宽仁为上,同时严守女子不干政的本分。生活上,性格俭朴,“绝无储蓄”,原不信佛,在世祖的开导之下,“专心禅学”,与世祖十分投缘。3
正是在这种为人处事近乎完美的背景下,孝献皇后得到了世祖的宠爱,并在顺治十四年十月初七日生下皇四子。世祖爱屋及乌,对这个皇子极为珍惜,称为“朕第一子”,满文作“ahungga jui”4,意为“长子”,全然不顾皇次子福全和皇三子圣祖的存在。这里的“长子”亦可以作为“嫡长子”解释。出于对这个皇子的重视,世祖还特地遣官告祭坛庙,命百官朝贺,并且给天下犯人减等处罚。这种近乎皇太子的待遇,证明世祖可能有立其为储的打算。可惜皇四子在顺治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日夭折,只活了四个月。世祖悲痛之下,追封他为和硕荣亲王,并亲自为其撰写圹志。
通过后来世祖所言“后病阅三岁”计算可知,自从生育皇子之后,孝献皇后的身体状况就开始下滑。“虽容瘁身癯,仍时勉慰无伤。诸事尤备,礼无
——————————
1《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行状》,民国七年仁和吴昌绶双照楼刻本,国家图书馆藏,第1页a。
2康熙本《世祖章皇帝实录》卷103,顺治十三年八月庚子条,清满文写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3《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行状》,民国七年仁和吴昌绶双照楼刻本,国家图书馆藏,第1页b、第2页a。
4皇清和硕荣亲王圹志(碑),天津市蓟县文物保管所藏。
少懈,后先一也。”在顺治十五年正月,孝献皇后还曾经劝阻世祖将孝惠章皇后废位,可见优良的人际关系一直被其保持,实际上的影响力已经与正宫皇后别无二致。世祖亦明确指出:“宫中庶务,曩皆后经理。尽心检核,罔不当。虽未晋后名,实后职也。第以今后(孝惠章皇后)在,故不及正位耳。”1
自顺治十四年孝献皇后患病以来,又经历其父鄂硕和其兄鄂汉的病故,给予孝献皇后不少打击,以至于“忧劳成疾”,最终在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崩逝于承乾宫。其崩逝之后,根据世祖的记述,上至孝庄文皇后、孝惠章皇后,下至其他妃嫔乃至宫中使女,均十分悲痛。世祖在《行状》中强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