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请收藏本站网址:www.ruochuxs.com

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 第2节(2 / 4)

格、第三子咨博会、第八子均早夭,故未列入。表格中史料整理自《爱新爱罗宗谱》《宗室王公世职章京表》简明全册》《宗室王公世职章京爵秩袭次全表》《星源集庆》。

太宗朝逐步形成的。

天聪年间,首先出现了“备三宫”或“三福晋”之说。1

天聪六年二月十二日,清太宗迎娶蒙古扎鲁特部贝勒戴青之女博尔济吉特氏作为“东宫福晋”,即后来的侧妃博尔济吉特氏。其迎娶之理由,在《满文老档》中有如下记载:“汗已立有中宫福晋、西宫福晋,唯东宫未立福晋。故选其优,遣人往聘此福晋。”2原文满文作:“han de dulibai fuj,wargi fuj bi,dergi fuj akubihetuttu ofi sa be njo bifi,tere fuj be ganabure de ganabuha”3其中“中宫福晋”满文作“dulibai fuj”,直译为“中间(中室)福晋”,可以看到太祖朝制度的延续,而“西宫福晋”满文作“wargi fuj”,直译为“西边福晋”,“东宫福晋”满文作“dergi fuj”,直译为“东边福晋”。其后文原注明确指出,“非好多娶,乃拟按例备三福晋也”4,原文满文作“sargan de auran i gaihang waka,doro be gi in fuj be yongkiyaki scheng”5直译为“并非是喜欢(多)娶妻,(而是)于礼(理)6考虑,齐备三位福晋”。由此处三福晋并称且均称“福晋”而不称“侧福晋”来看,“三宫”中三位福晋的地位可能十分接近。而由“于礼(理)考虑”一词可知,当时清廷已经把“备三宫”或“三福晋”作为“合礼(理)”情况。至于这种“备三宫”或“三福晋”的理论是如何在清廷中形成的,是受到汉地王朝所用儒家经典影响,或是受到“三宫六院”等民间俗说的影响,还是受到满蒙传统上多妻并后制度的影响,则不可确知。7

崇德元年,清太宗改国号为清,改汗王为皇帝,清廷的各项制度都参照中原王朝做了新的变化,而后妃制度的变化即形成了“崇德五宫”。

——————————

1谨按,有学者提出,在“备三宫”之前,天聪三年(1629年)时已经有“二宫妃”之说。可参见张杰:《皇太极“东宫妃”改嫁史事考》,《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2期。其史料源自《太宗文皇帝实录》卷5天聪三年闰四月丙辰“中宫皇后之母科尔沁国大妃”条,但是《满文老档》中并未提及此事,故而存疑。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阁藏本满文老档》,第20册 ,第618页。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阁藏本满文老档》,第18册 ,第877页。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阁藏本满文老档》,第20册 ,第618页。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阁藏本满文老档》,第18册 ,第877页。

6谨按,满语中,“doro”一词有礼仪、道理两种含义,此处翻译皆通。

7谨按,定宜庄认为,这种三宫制度以及之后的崇德五宫制度,均是清代宫廷从满蒙旧俗的并后制度向汉地王朝嫡庶分明发展的表现。参见定宜庄:《满族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制度研究》,第61页。张杰则认为,迎娶东宫妃只是因为清太宗扩建汗王宫的缘故。见张杰:《皇太极“东宫妃”改嫁史事考》,《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2期。

崇德元年五月十四日,清太宗颁布旨意,“制定汗之福晋、女儿格格、女婿名号”。《满文老档》汉译本称:“汗之清宁宫正宫大福晋为国君福晋,东关雎宫福晋为东大福晋,西麟趾宫福晋为西大福晋。东衍庆宫福晋为东侧福晋,西永福宫福晋为西侧福晋。”1原文满文作“han i nggiyen elhe booi dulibai aba fuj be gurun i cjen fuj,dergi huwaliyasun doronggo booi fuj be dergi aba fuj,wargi da gos i booi fuj be wargi aba fuj,dergi urgun i booi fuj be dergi ashani fuj,wargi huturgga booi fuj be wargi ashan i fuj sbi”2直译为“将汗之清明平安宫(清宁宫)的中间(中室)大福晋称为国主福晋,将东面和谐有礼宫(关雎宫)的福晋称为东大福晋,将西面根本仁爱宫(麟趾宫)的福晋称为西大福晋,将东面欢乐宫(衍庆宫)的福晋称为东侧福晋,将西面有福宫(永福宫)的福晋称为西侧福晋”。分为“国主福晋”“大福晋”“侧福晋”三个等级。

崇德元年七月初七日,清太宗正式对五宫后妃进行册封,并于初十日颁布册封诏书。此次册封与之前五月份的定名有所区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