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请收藏本站网址:www.ruochuxs.com

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 第1节(4 / 4)

第1期。其文指出,清代皇族之妾室,有“另室所居”和“未另室所居”之分。所谓“另室”,即纳入妻妾范畴,拥有独立居室。在入关之前,未另室所居之妾室所生子女,皇室谱牒不予收录。这种规定至顺治十八年(1661年)才修改。在初修本《清太祖实录》即《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中,提及太祖诸子时,并未包含赖慕布及费扬古,由此可知其二人之生母身份即属未另室所居之妾室,故称为侍婢。

2谨按,旗分,即佐领,或理解为牛录数量。清代八旗,每旗由数十个牛录组成,每个牛录都隶属某位宗室王公,称为“属主”或者“领主”。一旗数十个牛录,可能分别属于数位“领主”,其中拥有牛录数量最多的“领主”即称为“旗主”。另外,如果只拥有一两个牛录,只称为“专管牛录”,并不算“入八分”。而拥有数个牛录,便可以以“领主”的身份参与“八分”,称为“入分”。故而旗主一定是领主之一,且一定“入八分”;领主不一定是旗主,但是一般“入八分”。

3谨按,崇德元年(1636年)建制之前并无亲王爵位,以大贝勒或和硕贝勒为第一等爵。崇德元年建制之后以和硕亲王为第一等爵,故称为“无亲王时期”和“有亲王时期”。

4谨按,如太祖第七子饶余敏亲王阿巴泰,原本只获得了六个牛录。关于阿巴泰作为侧室所出所带来的待遇问题,具体可参见杜家骥:《清皇族与国政关系研究》,第一章 “努尔哈齐家族成员的嫡庶之分与八旗分封”,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

5谨按,崇德元年建制之后,辅国公之下有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四等爵位。

(二)实际称呼

以实际称呼进行讨论,清太祖的妻妾大致亦可分为嫡室、侧室、妾室、侍婢四个明显等级。

嫡室方面,目前已知清太祖先后有过四位嫡室,即元妃佟佳氏哈哈纳札青、继妃富察氏衮代、孝慈高皇后叶赫纳喇氏孟古姐姐、大妃乌喇纳喇氏阿巴亥。其中已知继妃与大妃均曾作为清太祖的侧室,之后才被立为嫡室。1对于她们的称呼,后世史料分别称为“元妃”“继妃”“孝慈高皇后”“大妃”,而在《满洲实录》内,元妃被称为“先娶之后”,满文作“nene gaiha fuj”,直译为“原先娶的福晋”;继妃被称为“继娶后”,满文作“jai gaiha anggasi fuj”,直译为“再(第二)娶的寡妇福晋”;孝慈高皇后被称为“中宫皇后”,满文作“dulibai aba fuj”,直译为“中部(中室)的大福晋”;大妃被称为“继立之后”,满文作“aaga aba fuj”,直译为“后来的大福晋”。2亦即前二者均被称为“福晋”,后二者均被称为“大福晋”。称号中是否带有“大”字,可能与太祖当时是否已经称汗有关,但是从她们所生诸子的待遇来看,均为嫡室身份无疑。

侧室方面,后世史料如《玉牒》《星源集庆》《清皇室四谱》等均以“侧妃”进行统称,而在时代更近的《满洲实录》中,汉文本提到太祖第七子和硕饶余敏亲王阿巴泰为“皇妃”所生,其“皇妃”,满文作“ashani fuj”,直译为“侧福晋”。3而对侧室的“侧福晋”称谓,亦可以简称为“福晋”。

妾室方面,后世史料如《玉牒》《星源集庆》《清皇室四谱》等均以“庶妃”进行统称,或者简称为“妃”。而在时代更近的《满洲实录》中,提及太祖第三子奉恩辅国勤敏公阿拜、第四子镇国克洁将军汤古代、第六子奉恩辅国惹厚公塔拜、第九子奉恩镇国恪僖公巴布泰、第十一子镇国将军巴布海时,称他们为“又三妃”所生。“又三妃”,满文作“buya fujisa”,直译为“众小福晋”。4同书提及清太祖崩逝之后,“又有二妃阿吉根、代因扎亦殉之”。这里的“二妃”,满文作“han ijuwe buya fuj”5,直译为“汗之二位小福晋”。直到天聪

————————

1关于清太祖的四位嫡室的分析,可参见杜家骥:《清大宗出身》,《史学月刊》1998年第5期。其中孝慈高皇后叶赫纳喇氏是否做过侧室尚不清楚。

2四者皆见《满洲实录》卷8,《清实录》,第1册 ,第416页。

3《满洲实录》卷8,《清实录》,第1册 ,第420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