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请收藏本站网址:www.ruochuxs.com

翦商(出书版) 第43节(3 / 6)

公精神。

这些稍有违背周公精神的历史篇章,并没有被孔子收录进《尚 书》,但经过孔门的汇集、抄写和校勘,也形成了一个汇编本,被命 名为《逸周书》,意思是“未能收入《尚书o周书》的文献”。开始的 时候,《逸周书》可能只保存在孔门内部,只有少数弟子说得清这部 离经叛道的书的来历。而到了战国之后,真正的商代历史已经被彻底 遗忘,以“六经”为代表的周公版历史成了唯一的存在,所以《逸周 书》虽然没有失传,但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历史里,处境一直比较尴尬, 不太受学者重视。只有到现代考古学诞生和商代遗址发掘后,人们这 才发现,它的有些内容居然很符合商文化的本来面貌。

至于《易经》,孔子虽然很精准地选择了文王而非春秋时流行的 其他版本(如本书所述,文王的《易经》隐含的商末往事很多,周公 的《象辞》其实是对文王原意的掩盖和曲解),但却继续奉行周公的 原则,在给弟子讲授《易经》时,尽量避开商末的真实历史,重点从 《易经》文本引申出宇宙秩序和社会伦理。这些讲授被他的学生整理 成《文言》《系辞》《说卦》《序卦》等篇章,与周公《象传》合编在 一起,被称为《易传》(对《易经》的解释)。8文王的《易经》和之 后的《易传》,则被后人合称为《周易》。因此,要还原文王时代的历史, 必须研究文王《易经》本身,而非《易传》,这样才能避免周公和孔 子刻意制造的误导。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周王室早已丧失权威,诸侯列国并不真 正关心所谓文化建设或王朝合法性问题,编辑“六经”可以说完全是 孔子个人的追求,但此举确实继承了周公的事业,实现了周公的目的: 掩埋真正的商文化,用重构的道德历史建构华夏文明起源。

周公在事实上扭转了历史进程,改变了人们的认知;孔子则把这 一切文本成果汇总起来,形成盖棺定论的“六经”经典,传递给后世: 华夏文明的源头就是如此,再无其他。

当然,孔子编辑“六经”的作用不止于此,其中还保存了从西周 创立直到孔子时代的文化成果,这就是周人贵族社会的诗歌(《诗经》)、 礼俗(《仪礼》)和历史(《春秋》)。

可以说,“六经”是截至孔子时代的符合周公精神的华夏世界社 会历史知识的总集,不仅是儒家学派的基石,也是传统时代的人们了 解商周及更早时代的几乎唯一信息源。换句话说,“六经”决定了华 夏新文明独有的内核与特质,是华夏新文明的源代码。孔子时代尚还 保留着一些关于真实商文化的口传记忆,但到战国初年,伴随着各国 的变法运动,贵族社会逐渐瓦解,新的集权君主制和官僚制国家机器 建立了起来,而在这巨大的社会动荡和重组中,即便稍有文化的人也 都只能忙于适应大变革,无人会留心渺茫的上古历史传说。就这样, 有关商文化的残余记忆终于彻底失传。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还曾先后出现道、墨、法、名、兵等学派, 但它们所拥有的古典知识根本无法和儒家相提并论,何况其对上古历 史的认识也只能来自儒家“六经”,因此,即使对儒家理论有所不满, 也无法脱离儒家知识走太远。

概而言之,周公时代变革的最大结果,是神权退场,这让中国的 文化过于“早熟”;战国时代变革的最大结果,是贵族退场,这让中 国的政治过于“早熟”。而在其他诸人类文明中,神权和贵族政治的 退场,都发生在公元1500年之后的所谓近现代时期。

周公和孔子的努力维持了两三千年,直到考古学家的铲子挖出夏、

商遗址,被“六经”等古文献掩盖和误读的历史真实,才得到重新诠 释与复原。

我们被考古学改变的认知,不只是夏商。

注释

1 杜勇:《尚书o周初八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06页。另, 在《尚书o盘庚》中,盘庚的发言中也有“天命”,但陈梦家认为,“商人称‘帝 命’,无作天命者,天命乃周人之说法……此亦战国宋人之拟作”。参见陈梦 家《尚书通论》,中华书局,1985年,第207页。本书认为,《盘庚》中的“天 命”可能有西周之后的改动,但该文主体仍是盘庚时代的作品。

2 周公这方面的理论主张在《尚书o无逸》篇中体现较多。

3 按后世孔孟儒家的学说,能够完成这种角色的王者,就是“圣人”。在周公 时代的文献中,“圣”字出现得还不多,在《尚书o多方》篇中,成王云“惟 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但其含义较模糊。

4《礼记o表记》。这里区分了鬼和神,鬼指死者(先祖)的魂灵,神指上帝等 至高神或自然神。

5 “象传”分大、小两种,解释卦辞的是“大象传”,解释爻辞的是“小象传”。此外, 还有一种解释卦辞的“彖传”很可能也是周公所作。

6《左传o昭公二年》:(韩宣子访问鲁国)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