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请收藏本站网址:www.ruochuxs.com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出版书) 第2o节(1 / 4)

县试合格者将参加第二级资格考试,叫作府试。府试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四月举行,考试地点在府城,相当于今天的市。府试一般由知府(相当于市长)主持,连续考三场。府试又合格的考生,被称为“童生”。尽管童生这个名字看着很年轻,但很多读书人一辈子连童生都很难考过。年纪小的童生可能十二三岁,年纪大的,六七十岁的童生也不少,甚至在有些家里,爷爷和孙子可能都是童生。

府试合格的童生,接下来要参加“童试”的最后一级考试——“院试”。院试每三年举行两次,每次连续考两场。院试的主持者是每省的学政。学政是每省主管官学和院试的官员,其职能相当于一省的教育厅长。但与一般省官不同,学政由皇帝直接从中央委派到地方,其性质类似钦差大臣,级别和地位都很高。学政任期三年,任期内依次到每省下辖的府或州主持院试。

院试通过了,考生的身份就不再是童生了,而是“生员”,俗称“秀才”。秀才的社会地位比普通百姓高,并享有一些特权。比如见了知县不用下跪,还不需要服国家的差役和徭役。另外,秀才还有资格进入官学上学,成绩最好的被称为  “禀生”,还可以按月获得国家发放的粮米。考中秀才已经很不容易,按照鲁迅参加的那次县试的人数计算,500余名考生最后录取了40名秀才,比例不高于8。

虽说秀才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但因秀才数量众多,在社会上也并不算稀罕。而且秀才还没有资格出任官员,在官本位的中国古代,也没人太把秀才当回事,顶多是敬重。在《儒林外史》里,范进考中秀才的时候,他岳父胡屠户还奚落他“尖嘴猴腮”,丝毫不把他放在眼里。但当范进考中举人之后,胡屠户就马上变脸了,低三下四地称范进为“贤婿老爷”。这前后变化的原因来自秀才和举人身份的悬殊。那秀才如何变成举人呢?答案是接着考。

考中秀才之后,考生就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正试了。正试也分三个级别,分别是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三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天干地支纪年中的子、卯、午、酉年举行。由于考试时间多在农历八月,正值秋季,所以乡试又称“秋闱”。主考官一般由进士出身的在京翰林或部院官员担任。考试地一般在省城,有专门的考场,叫作贡院。乡试共考三场,初九、十二、十五日各一场,每场考一天。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又称为“桂榜”。通过乡试后,考生的身份就从秀才变成举人。

成为举人之后,就意味着脱离了民众阶层,正式进入了“士”这个阶层,可以做官了。举人不光免役,而且还免税。所以,很多拥有土地的人宁愿将自己的土地放在举人的名下,用此方式来逃避国家税收。另外,地方官府不能对举人用刑,即使犯了重罪,也得上报朝廷革去举人资格后才能用刑,类似于今天人大代表的待遇。当然,举人的考取率也是很低的。有学者统计过:明朝应天府的乡试录取率为726;清朝人口剧增,乡试的录取率更是低到了168。如果按照鲁迅那次童试秀才录取率8的比例综合计算,一个读书人从第一次县试算起,到乡试考中举人,其成功率最多不过06!2015年北京考生考上清华北大的录取率为08左右,考举人比这还难,怪不得范进中举之后会高兴得疯掉!

考中了举人,考生还不能忙着高兴,得马上准备乡试之后的会试。会试一般在乡试之后第二年的农历三月举行,时值春季,所以又叫“春闱”。会试由礼部主持,主考官由皇帝钦定。会试的考试地点在北京的礼部贡院,大多数举人的生活地距北京路途遥远,一般乡试考完的当年腊月就要启程出发,开始真正的“进京赶考”。

举人们进京赶考,需要路费盘缠,这些国家会替他们准备好。清朝顺治年间,参加会试的举人会得到国家给予的路费补助,视路途远近,每人十到二十两不等。顺治年间银子的购买力高于康熙乾隆时期,这笔银子的购买力得合今天的人民币一两万元。另外,同乡的乡绅地主也会资助路费,一来是对文化的重视,二来是为了结交今后前途无量的官绅阶层。与路费同时发放的,还有官府为举人准备好的路引。在明朝,出行百里以上就得有官府开具的路引,类似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介绍信。在专制时代,没有路引私自外出的人,一旦被发现就会按律治罪。

举人在出发前还可以到官府领取一面火牌。火牌是使用沿途驿站的凭证,古代的驿站只为官府服务,民众无权使用。但举人进京赶考持有火牌,到沿途驿站就可以使用役夫三名,驿站没有役夫时还会折现给举人银子。举人进京赶考所乘坐的车叫作公车,公车上插有一面黄布(黄色为御用颜色)做成的旗帜,旗上书写“奉旨会试”或“礼部会试”四个大字,十分威风。看到这面旗帜,沿途所有关卡必须无条件放行,而且不得收取任何过路费。沿路的土匪盗贼看到了这面旗帜也会敬而远之——倒不是说土匪也重视文化,而是抢劫举人根本就抢不到几个钱,且风险极大,因为官府对抢劫进京赶考举人的案子惩处非常严重,毕竟人家是“奉旨考试”。

举人还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